保三胎,还是保房地产? (转载)

  • 2022-02-20 21:32
  • by 刘管家
  • 1436
  • 0
  • 0

  

文校长



开放三胎提振生育,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根据经济日报发表的报道称:从2021年5月31日开放三胎政策以后,相关的配套支持举措接踵而至。



国家对于提振生育可谓煞费苦心。



从生育、教育、住房等方面为多孩家庭发放补贴;产假延长30天;增设育儿假期;增设托育服务、扩大幼儿园建设、完善并增加义务教育年限。



其实不难发现,此轮支持从资金、时间、教育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实话实说已经相当完备。



前几日浙江省的卫健部门做了一个有趣的调研,针对“生育小孩后的36个月内,每月都能领取1000元补贴,在这样的配套举措下是否愿意生育二胎和三胎”的问题展开调研。



结果的确让人有些意外,大多数人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从实际调研其实不难发现,在多数人看来,资金、时间、教育更多只是浮于表面的问题。



影响生育的核心关键一直是那个绕不开的话题——房子。



房地产与生育虽然同在一个基本面,但两者已经背道而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调查研究显示,房价对生育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结果显示:房价每涨幅1000元,居民生育一孩与二孩的意愿将分别下降2.35%与5.7%。



不仅如此,房价涨幅越明显的地区,新生人口出生率一般相对较低。



其中在25岁-29岁年轻适孕女性受房价影响较为严重,房价每涨幅10%,对应的出生率就会下降1.5%。



如果数据反映得还不明显,直白来讲房价越高,年轻人生育意愿就会越低。



所以当前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如果先暂时将鼓励生育放一边,保房地产与保三胎应该怎么选?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繁多,且与土地财政、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同时居民就业、家庭资产也与房地产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在短期内几乎很难被消化。



而生育意愿呢?



生育同样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生育对于提升人口、减缓老龄化趋势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直接关乎民族兴亡问题。



这些,在将来都将是我们必须要跨过的坎。



所以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保三胎”。



由于长期受房地产利好影响,各地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依赖体系。



通过债务推动基层建设,通过卖地偿还债务,再利用高杠杆与高周转转嫁至消费者身上。



所以当务之急应摆脱依赖体系,楼市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所不适,甚至部分人会因此穷途末路。



但为提振生育,找寻新型经济发展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搞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产业与基建。



今年的基础建设依旧给力,产业不断加速转型。



根据2022年1月份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新增社会融资6.17万亿,新增贷款3.98万亿。



处于上游中的大宗商品建筑材料、钢铁、铁矿石等采购量、订单量、业务量迎来显著增加,项目增加以后,工厂更愿意增补库存加紧生产。



基建投资适当靠前”,这是在前几日经济会议中明确提到的要求,对此各省市纷纷响应号召,推出相关投资性文件,并推出了几项千亿乃至万亿的基建投资计划。



目前已经超过10个身份,推出2022年建设5G新基站的计划,建设数量初步统计为42.5万个。



部分地区推出“专项债”,其中已经将市政管网、水利工程作为此次补报的重点项目。



与以往不同,2022年重点突出的是一个“新”字,目前“新基建”领域已经成为促进数字化发展领域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大门或许也会因此打开。



第一次转型是人口红利时期,对外出口与投资之间的经济增长。



第二次属于“风口”时期,金融周期加速上行,房价与信贷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力点。



第三次更加不同于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时期。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来讲:



之前的发展模式是房地产与基建相联系,就好比美食快餐。量多管够但容易腻,如果长期食用肠胃将会出问题。



而全要素发展模式是房地产、数字化、绿色低碳和新基建,就好比日式快餐,碳水少不油腻还管饱。



所以这就是第三次转型中的亮眼之处。



具体到房地产领域,棚改拆迁的确已经不多见,但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迭代、旧改后来者居上。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将增加748万套,2022年保障房增加数量预计将增加200万套。



如果没有突发状况发生,2022年的保障租赁住房预计将带动投资3493亿,增加2.4%。如果超过预期,预计将带动5201亿投资。



所以不得不感叹,央行的政策导向的确是风向标。



为避免资金空转,绿色投资+新基建模式通常都是“先贷后借”。每次转型都极其不易,例如前段时间刚刚明确的房地产贷款事宜,明确提到保障性住房的相关贷款,并不与房地产集中贷款管理相掺合。



每次转型都极为不易,尤其是第三次,像以往“要钱给钱”的时代早已极为少见。



几日前央行公布2021年度报告,其中企业贷款利率已经降至近40年来最低水平。



对大多数习惯于二次转型“旧模式”的企业而言,40年难得一遇的第三次转型,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有人不免感慨:如此多的新项目,如此大的投资,有必要这样大无畏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根本没有必要调控与转型,还不如直接卖地。



经济发展、房地产与生育,三者并非各自独立。人口作为核心,一旦红利消失,杠杆也就无从加起,所以地方为平衡财权不得不增加新收入。



所以说,振生育保三胎,除了从补贴、时间与教育方面考虑以外,还要触及更深层的含义。



如果此时不转型,以后的希望将会更加迷茫。



20年前,经济正处于迅速腾飞的“风口”时代,怀有满腔热血,四处谈投资搞项目,社会中充满着创业的生机与朝气,一时的激情却将债务与杠杆的风险抛之脑后。



城市化迅速推进,新旧产业交替目不暇接,越来越多的创业人群感到不适,“迷茫”还是涌上无数人的心头。



到如今人们每当提起创业,往往会与“收割”、“韭菜”等词语相关联,多数人开始认为,辛苦创业远没有考公考研吃香,只要能守住“一亩三分地”就暗自庆幸。



殊不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万事万物都遵循客观规律,如果没有作茧自缚,又何来化茧成蝶。



政策调控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属于“逆行者”,耐心等待花开便可。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