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转载)

  • 2022-03-15 21:41
  • by 刘管家
  • 2752
  • 0
  • 0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媛 毛梓权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中新型食品接触材料不断涌现,硅胶便是其中一种。比如,炒菜用的硅胶锅铲、制作面食蛋糕用的模具、餐具器皿的密封圈等,婴幼儿产品中如奶嘴、吸管、幼儿牙刷等,均是硅胶制成。作为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硅胶制成的食品接触材料有着轻巧、抗摔、易清洗、不生锈等特点,深受追求健康消费人群的欢迎。但也有不少消费者担心,硅胶用具长期经受高温,接触大量的油性、酸性食料,并与食物直接接触,烹饪过程中会不会发生塑化剂迁移、重金属析出?“析出物”的量能有多少?吃下去对人体有毒害吗?硅胶制品质量安全有没有保障?

为了解青岛市场上销售的硅胶铲、硅胶模具产品的质量状况,给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青岛市消保委自2021年年底正式启动部分硅胶铲、硅胶模具产品的比较试验。3月9日上午10时,由青岛市消保委、青岛市质检院、半岛都市报三方联合打造的大型科普类栏目“消费实验室”推出“3·15特辑”,进入理化实验室,直击实验现场,“捕捉”硅胶厨具高温烹饪时的迁出物。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本次比较试验的样品共计20批,均由青岛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分别在青岛市内各大型商场、超市以及京东、天猫等电商购物平台实际购买。其中,10批次硅胶铲,来自线下商场;10批次硅胶模具,7批次来自线下商场,3批次来自线上商城。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受检硅胶锅铲、硅胶模具样品(部分)

检测实验在青岛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进行,检测项目包括高锰酸钾消耗量、总迁移量、重金属(以Pb计)、塑化剂迁移量(DEHP、DAP、DINP、DBP)、可迁移性元素(锑Sb,砷As,钡Ba,镉Cd,铬Cr,铅Pb,汞Hg,硒Se)。依据标准包括GB 4806.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GB 968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31604.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GB 6675.4-2014《玩具安全 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等。

本期“消费实验室”,直击硅胶厨具烹饪时的迁出物“显出原形”,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针对市民消费者的最为关注的重金属、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实验特地加大了相关检测,并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定向精准测量,用科学还原真相。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青岛市消保委比较试验项目负责人韩冰、青岛市质检院工程师孙春鹏做客“消费实验室”直播间,发布实验最终结果,并给出权威消费指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比较试验结果仅对样品负责,不代表品牌其他型号、批次的质量情况,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使用比较试验结果做宣传;样品的“价格”仅为当时购买价格。


>>>实验直击:

先高温老化再制样,2项实验“捕捉”迁出物

在青岛市质检院的理化实验室,20批次硅胶制品样品首先被送入220度的烘箱,热空气老化10小时,模拟的是硅胶产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高温环境。10小时之后,将20款样品取出,进行冷却,从20款样品上按照一定的实验比例分别裁取一定面积的硅胶进行制样。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受检样品220度热空气老化10小时

使用硅胶锅铲、硅胶模具时,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会不会有东西迁移出来”。“总迁移量”这个实验项目,便能精准地“捕捉”到食品接触材料中的不可挥发性物质向食品中迁移的数量。

只见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裁取的硅胶浸泡在4%乙酸和50%乙醇的食品模拟物中,在100℃的条件下浸泡4个小时,然后取浸泡液放入蒸发皿,直至蒸干。此时,蒸发皿的底部有的仿佛刚经过仔细清洗,一尘不染;有的则肉眼可见有少量的白色残渣附着,看上去有点像“水垢”。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蒸发皿底部的残渣,正是硅胶制品的迁出物

“用乙酸、乙醇模拟的是硅胶用具在烹饪时所处的油性、酸性环境,大家看到的残渣,就是迁移出的不可挥发性物质。”青岛市质检院工程师孙春鹏介绍,食品接触材料中不可挥发的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容易产生异味,从而影响食品的口味,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不过,本次20批胶铲和硅胶模具样品的实验最终得出的总迁移量数据还是比较令人放心的——硅胶铲总迁移量大多集中在1.5 毫克/平方分米~3.0 毫克/平方分米,硅胶模具总迁移量大多集中在1.0 毫克/平方分米~2.0 毫克/平方分米,均符合国家标准GB 4806.11-2016的要求(≤10毫克/平方分米)。此外,硅胶铲和硅胶模具总迁移量的结果值未随样品价格有趋势性的变化。

“高锰酸钾消耗量”检测是另一项能让硅胶制品迁出物“显出原形”的实验。实验人员将裁取的硅胶放入60℃的水中浸泡2个小时,取浸泡液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通过颜色变化、用量计算等最终确定高锰酸钾的消耗量值。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高锰酸钾消耗量指的是从食品接触材料中迁移到浸泡液中的、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这类物质主要是一些容易溶出的有机小分子。这类有机小分子一般来源于未聚合的单体以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生产助剂,比如抗氧化剂、防静电剂等等。”孙春鹏进一步介绍,虽然这类物质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大部分有机小分子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或其它氧化性的物质氧化掉,但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和生产助剂,依然容易造成高锰酸钾消耗量项目的超标,国家标准GB4806.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中对高锰酸钾消耗量的限值要求为≤10毫克/千克,“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记忆力减退、恶心、心悸等症状。”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实验结果数据显示,硅胶铲高锰酸钾消耗量大多集中在2.0 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硅胶模具高锰酸钾消耗量大多集中在1.5 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均符合国家标准GB 4806.11-2016的要求(≤10毫克/千克)。硅胶铲和硅胶模具高锰酸钾消耗量的结果值没有随样品价格有趋势性的变化。


>>>仪器分析:

重金属有检出,量值符合国家标准

硅胶厨具烹饪时,会不会“释放”出重金属、塑化剂等“毒”物?这是市民关心的又一大问题。重金属、塑化剂的检测实验,均分为人工制取样液和上检测仪器分析两大步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重金属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本次实验特地加大了关于重金属方面的检测。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 4806.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的要求,经检测分析,20批硅胶铲和硅胶模具的重金属(以铅计)实验项目的结果值全部为<1毫克/千克,均符合国家标准GB 4806.11-2016的要求(≤1毫克/千克)。

实验又参照国家强制性标准GB 6675.4-2014《玩具安全 特定元素的迁移》,进一步检测了汞Hg、砷As、铬Cr、硒Se、铅Pb、镉Cd、锑Sb、钡Ba 8种金属元素。实验数据显示,20批硅胶铲和硅胶模具均检出了钡Ba、铅Pb两种重金属元素,14批样品检出铬Cr,3批样品检出了锑Sb,1批次样品检出砷As,1批次样品检出镉Cd。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重金属有检出,这样的硅胶制品还能放心使用吗?在“消费实验室”直播间,孙春鹏作出了权威解答,“虽然重金属元素有检出,但其结果值均远小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其中,锑的限值要求为≤60毫克/千克,钡的限值要求为≤1000毫克/千克,铬的限值要求为≤60毫克/千克,铅的限值要求为≤90毫克/千克,因此,大家对于重金属的检出不用过度紧张,通过正规渠道去购买的硅胶制品原则上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当过量的重金属元素被摄入人体后,会造成人重金属中毒。其中摄入过量铅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镉可导致喉干咳嗽、头痛、呕吐、胸痛等症状;铬会严重刺激胃肠道和导致肾脏受损;汞和汞化合物可被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严重者会损坏肾脏;砷与皮肤癌、肺癌的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等。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塑化剂实验项目主要检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4种物质的特定迁移量。

塑化剂,也称增塑剂,被广泛用于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易于生产加工。人体大量摄入塑化剂可能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通过检验,20批样品均未检出4种塑化剂,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 9685-2016的要求(DEHP≤1.5毫克/千克、DAP不得检出、DINP≤9毫克/千克、DBP≤0.3毫克/千克)。


>>>总体评价:

符合率100%,价格与质量不存在决定关系

在“消费实验室”直播间,青岛市消保委比较试验项目负责人韩冰发布了本次比较试验结果——10批次硅胶铲和10批次硅胶模具均符合标准要求,符合率为100%,说明青岛市面上硅胶铲、硅胶模具产品的质量较好,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在本次比较试验的项目范围内,硅胶铲、硅胶模具的产品质量并没有随产品价格有趋势性的变化,硅胶铲、硅胶模具的产品质量呈现出普遍较好且质量均一的特点,分析产品价格的差异主要受品牌溢价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与产品质量没有决定性关系。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就“符合率100%”,青岛市消保委进行了原因分析:

1,材料本身的特性:硅胶是一种非晶态二氧化硅,无毒且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物质,主要以硅-氧键为主链结构,硅-氧键强大的键能使其化学键不分解、不断裂,在高温下,不论是化学性能还是物理机械性能均保持稳定。硅-氧键的单键结构也决定了其在高温环境下不易被老化分解,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本身的安全性。

2、样品多取自商场等正规渠道:虽然硅胶制品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使用量较小,除在大型商场中有售之外,小型商店、批发市场中销售量较小,而且 “三无”产品相对较多。大型商场严格的采购渠道和质量把控措施保证了其所售产品质量。

3、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提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质量意识的增强,价格较低的劣质产品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倒推生产企业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保证了产品质量。


>>>消费建议:

正规渠道购买,及时进行更换

结合本次硅胶铲、硅胶模具比较试验结果,青岛市消保委在“消费实验室”直播间发布消费建议。

首先,按需选择。本次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价位的硅胶产品并没有比低价位的产品质量更好。因此,在实际选购中,尽量本着够用、按需的原则,不要盲目崇拜高价位的硅胶产品。

其次,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需注意产品是否标注了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使用温度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信息,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证所购产品有良好的售后保障。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青岛市质检院补充提醒,硅胶制品因其本身的特性是可以经受高温的,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注意避免硅胶制品和锅体的长时间接触,防止因锅体温度过高对硅胶制品造成损坏;同时,如果发现硅胶制品出现了发粘的情况,说明这个产品本身是有问题的,应及时进行更换。


>>>>现场问答:

硅胶铲鼓泡,还敢用吗?

“消费实验室”直播过程中,有市民网友留言提问,称家里的硅胶铲鼓泡、变色,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3·15消费实验室|硅胶锅铲高温炒菜有“毒”?实验揭开硅胶制品“真面目”

鼓泡的硅胶锅铲

对此,孙春鹏认为,硅胶铲的制作工艺是在金属或塑料的表面包裹一层硅胶,如果贴合度没有控制好,存有空隙,炒菜做饭时长期经受高温,空隙越来越大,便会出现鼓泡。如果鼓泡没有破损,是没有安全隐患的,如果出现了裂损,势必增加与食物的接触面,且内部材质质量无法掌控,应当及时更换。

至于硅胶铲变色的情况,孙春鹏认为是使用过程中油盐酱醋的浸渍,属于正常现象。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