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为什么开始“尊曹贬刘”了? (转载)

  • 2021-05-05 22:31
  • by 刘管家
  • 1656
  • 0
  • 0

  

现在的人,为什么开始“尊曹贬刘”了?

三国演义》成于元末明初,这一大动乱时代和“三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演义》正是这一时代火与剑的历史的再现,罗贯中用他的如椽之笔,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之下,抒写了这一群雄并起的时代,塑造出两种性质的光辉形象——刘备、曹操。

为曹操“翻案”

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现代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

对于刘备、曹操的传统评价受到《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但早在北宋的时候,在社会的一般观念里,曹操和刘备就分别处于道德评价的两端。苏东坡提到,当时民间说书人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三国演义》只是强化了这种观念。

现代人对曹操有了比较多的正面评价,在中国的帝制结束之后,曹操“篡汉”的罪名已经无足轻重,对曹操的功业基本给予了肯定。

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聂绀弩为《三国演义》写的序,也是一篇尊曹贬刘的文章。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易中天“品三国”则认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或真小人。

总的来说,曹操的形象越来越被美化,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刘备却变得不太招人喜欢了。

如今,刘备为何不招人喜欢?

刘备知人待士襟怀坦白,而且仁慈爱民,但他在道德方面并非完美无缺,这也正是现代人认为刘备有假仁假义之嫌的原因。

刘备在道德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应是取西川一事。刘备取西川,于德有亏,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想要在当时的情况下立足,必须取得四川,但他不愿意做不仁不义之人,所以要考虑方式方法问题。

刘备应刘璋之请入川,相会于涪,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没有同意。

之后,刘备从刘璋求兵资救孙权,“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刘备对此非常不满。

张松献西川的谋划泄露后,刘璋收斩张松,“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大怒,还攻成都。

可以说,刘备最终找了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借口,夺取了西川。裴松之认为刘备取西川,是“违义成功”。

赐死刘封也是违德之事,这对刘备来说是个痛苦的决定。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帝王家事,正应了孟达在策反刘封的信中所言,“势利所加,改亲为雠”。

为何又对曹操有好感?

曹操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奸雄,在几个方面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篡汉、猜忌狡诈、败坏社会风俗、残暴等等。

当下社会,有很多人将曹操的这种奸诈凶恶,视为一种美而去崇拜和效仿。

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被逮捕的香港犯罪集团头目张子强,其“传奇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凶狠毒辣的张子强,在剧中竟被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角,而且之后又被很多人尊为“偶像”。

除此之外,现代人被曹操在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某种温情所打动,比如他懊悔赶走丁夫人时说的一番话——“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人们在了解了一个大人物的私人生活后,对他产生了某种亲近感,感到自己与他的距离拉近了。相比之下,圣贤却只能是一般人高山仰止甚或敬而远之的对象。

真小人好过伪君子?

更为突出的一点是,现代人倾向于认为,真小人好过伪君子。似乎一个人如果真诚地坏,他的坏就变得相对可以宽容了,人们会说这个人有真性情。如果不是说“真”凌驾于“善”之上,也至少是取得了和“善”同等的地位。

但我们要问,真小人真的比伪君子可爱吗?真诚的恶比虚伪的善要好一些吗?

我们最好不要把那些真诚求善但道德并不完美的人,与动机不良的伪善之徒混为一谈。《大学》有言,“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以拒斥伪善的名义来为行恶寻找借口,值得深思啊。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