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向内演化的社会囚笼 (转载)

  • 2021-05-11 08:43
  • by 刘管家
  • 2949
  • 0
  • 0
  • 内卷

  

格尔茨在提出内卷化概念时,他绝对意想不到,这个概念从2020年起渐渐脱离原本的学术规范,而今达到“万物皆可卷”的空前盛况。

One

何为内卷?

内卷,又称“内卷化”,译自英语involution,本是社会学术语,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1963年出版的学术书籍《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是他观察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原地不动、未曾发展给出的结论性概念: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名列其中。但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内卷”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并不相同。

“内卷”在网络中流行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引起的。图片中的学生有的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自行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随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因此,企业内卷、教育内卷等词汇在社交媒体上接踵而至。

人类学家项飙解释说,尽管两种“内卷”都意在表明“没有突破”,但学术意义上的“内卷”是为了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而现在网络上热议的“内卷”则多用于形容竞争的白热化,表达没有选择的绝望感

Two

从“坐票”卷到“站票”

相信你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在一个很大的电影院里面,大家都是坐着看电影,大家都能够看到屏幕上面的演绎的电影。大家看得比较尽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把周围观众的视线全部都挡住了,导致了后面的观众没有办法,只能够站起来,慢慢的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本来看电影都是坐票,直到大家都站了起来,坐票似乎变成了站票,但是由于身高参差,不是所有的人站起来都能够看清屏幕。有人感觉到自己的身高不够高,所以直接站在了椅子上,旁边的人看到了之后会效仿他,一个站了起来、第两个第三个......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站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先选择坐下来,谁就什么也看不到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剧场效应”。无论主动或是被动,我们何尝不是那些把自己从“坐票”卷到“站票”的观影者?

“剧场效应”

高校中,论文字数作为衡量学生认真程度的标准之一。导师要求论文字数上限为5000字,那么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努力,便会将这一字数作为下限,明明精炼的语言可以讲通的道理要洋洋洒洒八九千、上万字,甚至“著”一本厚书。

职场中,企业为了生存必须抢占市场与资源,为了保住工作,有些打工人被迫认为有必要在无事可做时也要显得很忙碌,明明能高效完成任务,为了配合同事超长待机时间,却也变得拖沓低效,形成了浓郁的“加班文化”。

幼儿园的小朋友、高校的师生、公司的员工......人们都被裹挟着“站”了起来。有人可能会认为,内卷是同一目标人数膨胀的必然结果, 只有内卷了,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水平才会提高,这是难道不是好事吗?当竞争者不多的时候,公平竞争可以实现;但当竞争者过多,也就是内卷化的时候,公平竞争就变成了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下一步导致评价标准的扭曲,进而造成社会乱象:教育内卷掏空了家长的钱包、榨干了孩子的身心;学术内卷浪费了学术资源、助长了浮躁风气;职业内卷拉低了工作效率、消耗了企业向心力......

而在媒体中,也出现了内卷。

曹林老师在《青年记者》的专栏《吐槽青年》中讨论过传统媒体的内卷问题。他认为,在一轮融合转型中表现失败的媒体,都具有内卷化的特征,比如报业,在纸的层面做到了极致,但也只是局限于纸这个媒介,简单重复,没有进步,通过无节制的扩版来刊登大量广告,兼并地级市日报,扩版,扩员,扩地方站,扩大经营范围。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快速变现,但也让自己陷入内卷的漩涡。

卡尔·荣格有个“Shallow Work”(肤浅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的工作。而眼下,话题资源的稀缺性与千军万马的追逐,正逐渐让媒体这个行业失衡。轮子,在日复一日地造着,不少泛媒体圈的从业者们,也在Shallow Work的末班车里一圈圈地打转着。但一个媒体人真正的身家,不应该囿于这样的追逐。这会让身处其中的媒体人如浮萍般飘摇,难以扎下实力的根基,更难以构筑属于自身的职业利器。

定位理论创始人艾·里斯认为,促进企业生存最有效的方法是收缩品牌的焦点,即“聚焦”。有些卷让人心有戚戚然,一呼百应,有些卷浪滔天下,埋葬着一声声无力的叹息。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摆脱所谓“内卷”,需要发掘出一条新路。去把过去那些驱使我们的动力,以及那些衍生出了今天高度一体化的“所有人挤一个赛道”的活法重新审视一番,去重构融媒体的范式。

Three

藏在内卷背后

1.市场竞争的高度一体化

在职场角度,内卷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内卷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并未出现,所以内卷是带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内卷背后,可能是指已经成为生活导向的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一方面是市场竞争,虽然市场竞争并不是普遍存在,许多竞争并非市场性,但它会模拟市场竞争,就比如教育考试,考试是国家或者市场设定的,但其实里面是包含着市场竞争元素的。另一方面,“高度一体化”也很重要。内卷的前提之一就是不分化,大家追求的目标相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如现代人都想着赚钱,买车、买房,要在同一个市场里争夺资源。那大家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机制中为什么不选择另辟蹊径?牛津大学教授项飙提出了重要观点:现在内卷很重要的一个机制就是没有退出机制,不允许你退出。整体环境的恶化是不断加速且不可挽回的;而个体没有能力与环境抗衡,最终只有顺应环境变化,加入到内卷的行列中。

2.丧文化的流行

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悲观情绪色彩的一种亚文化形式,各种丧文化流行语都从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面临的巨大压力,他们通过自我构建的脱离主流话语体系的语言进行自嘲,与同一阵营的群体寻求共鸣。近来流行的“社畜”、“打工人”和“内卷”一样,都是当代社会青年“丧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卷”作为网络流行语有着强烈的抵抗意味,是对“丧文化”群体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发泄,是对主流文化的回应,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同观点。

Four

跳出内卷怪圈

人们对于“内卷”的讨论,并不是要否定竞争,当人们在抱怨所处环境越来越卷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缺乏实质性进步与发展的无奈和不满。而且目前互联网中讨论的很多“内卷”现象,其实根本就是形形色色的不同问题,尽管同样表现出竞争激烈的状况,但也不宜用同一个笼统的“内卷”概念来一以概之。这既不利于本质性问题的解决,也容易让身处其境的人们感到更加迷茫,进而陷入到一种无效内卷的无限循环之中。

在网友们的不断玩梗,营销号们贩卖焦虑下,内卷这个词,也已经离本意差之甚远了,有逐渐被妖魔化的趋势,任何竞争都被解释为内卷,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我们也不应该滥用“内卷”标签,简单又粗暴地给事物定性,贩卖不安。此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内卷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试错,是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社会转型期的中间形态。所以内卷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内卷,我们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在人云亦云的时候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加入恶性竞争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是浪费时间又丧失竞争力;或者我们可以多去追求差异化的竞争,避免因为跟风而忽略自身优势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