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转载)

  • 2021-05-18 08:39
  • by 刘管家
  • 1563
  • 0
  • 0

  

练武术的人很多,都希望自己成为武林高手。他们从入门的一天起,就要知道什么是武德。练武先学武德,以德服人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那么,既然以德服人了,还要武术有什么用?

门派的宗师们会解释说,能以德服人就以德服人,不能以德服人就动武,点到为止,无伤大雅,谁都知道怎么回事最好,要是有那愣头青,不懂规矩,就要给以颜色了。也就是说,武德是武林的规矩,而不是什么真正高尚的道德。

武士们要遵守武德,互相谦让,甚至互相吹捧,给对方一口饭吃,叫做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为了掩盖“拳怕少壮”的现象,就要入门的年轻人尊敬老人,不能和老人真动手,而是比划比划就行了,向老人学习,还要尊称为师父。那么,到底是新入门的年轻人厉害还是老人厉害?技术性的拳法究竟管不管用?

要是按照武德传承下去,就会把拳馆经营成私塾,让弟子们知书达理,但就是武艺不行。还有的拳师教学让徒弟配合自己,找那股劲儿,却弄成了假武术,只要拳师一个手指头就能弄得徒弟上下蹦跳,就地翻滚,甚至腾空而起,摔出一丈远!违背力学原则不说,反而坏了规矩,让武林蒙羞。

当然,更多的武师嘴上功夫了得,即便武艺不高也要靠嘴上功夫来弥补,嘴上从来不认输,而且一出口就是武德,而不是一出手就让对方倒下。要是遇到厉害的对手,就找个理由退避三舍,不与其正面交锋,也就算是赢了,因为他们嘴上功夫厉害,又有一大帮徒弟跟着起哄,名声也就响亮了。如果有人找上门来,他们当然不会应战,而是让徒弟迎战,输了算是徒弟学艺不高,赢了当然证明自己厉害了。如果那个人非要和武师比武,还真动手打了阻拦的徒弟,武师就会第一时间报警,让警察抓他。

进可攻,退可守,武师们经营武术产业可谓灵活自如,风生水起。尤其是传统武术,骗人的居多,讲究武德的大多是骗人的。要给徒弟洗脑,教给徒弟一套礼仪规范,其实还是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不让徒弟犯上,更不会让徒弟挑战自己,同时也就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功夫。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徒弟厉害还是师父厉害,已经很难说了。

武师们比武更是要讲武德,不能把人打坏了。在法制不健全的古代,要是比武就要签生死状,谁被打死了都不能有任何的报官行为,即便报了官,官府也会以生死状为依据,不予追究。到现在,生死状不管用了,没有法律效力了,日渐完善的法制给武师们提供了很多讲武德的方便。他们会说,把人家打坏了没有武德,还要付法律责任,自己被打了,就说明对方没有武德,同时要对方负法律责任。除了法律不提倡“以武犯禁”之外,就是武师们讲的武德了。

武德真的成了武林的遮羞布,武师战败了可以拿出武德说事,说对方不讲武德,下手太黑;武师胜了,当然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以此弘扬自己的名声,但就怕被对方告到法院,要赔人家很多钱,也就会有不小的损失。武师们互相尊敬,都要给对方留面子,其实已经和武术技术没什么关系了,而是巧妙地把武术技术转化为一种社会道德,并且大家都要遵守。那么,到底谁高谁低呢?不比武哪能分辨出来?

其实根本不用比武,毕竟武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市场,武师们各自为战,宣传自己和自己的功夫就行了,打出广告,不怕没人来学。要是有不懂规矩的新武师进到武术界,挑战各个门派,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众多门派的武术不但说他不懂武德,而且还要施以明枪暗箭,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金庸的小说、古龙的小说里很多门派都是这样,要遵守武德,却成了害人的坏蛋。电影《师父》中传咏春拳的拳师陈识要完成“咏春北上,弘扬武学”的使命,来到天津,为了站稳脚跟就要教徒弟,让徒弟挑战各大拳馆,结果惹了众怒,被一群口口声声弘扬武德的拳师围攻,徒弟被暗害,他自己挑战一条街的武师,逃离了天津这块是非之地。

看来,武德对于武师们来说真是个好东西,起码可以遮羞,可以掩盖自己的毛病,甚至一个讲武德的平庸之辈都可以开馆收徒,只要挣了钱就是好的,讲武德也暗合了和谐社会的理念,至于武术技术就不能深究了,毕竟讲武德的徒弟们都被洗了脑,从来不敢怀疑师父,只会认为自己不行了……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