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中中
最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那群“一路向北”的云南野象今天怎么样了。
无论是被“大象的奇幻漂流”这种“浪漫”噱头吸引,还是想要认真学习象群迁徙的科普知识,这次全民关注的野象迁徙的未尽之途,总是带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投射。
2021年6月7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连日迁徙的野象终于躺下来睡觉了。 / 人民视觉
说实话,我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人类有什么地方是其他动物绝对无可比拟的,大概就是人类的自我感动能力。
“不愿席地而坐的大象,起身出发去寻找它们的满洲里。”
需要明确一点,这是一场为了生存而启程的迁徙,比起感性,或许人类的理性才能对大象起更好的作用。毕竟大象才不会关心满洲里有什么,它们只需要一片足以让它们安稳留下的栖息地。
同情心泛滥的人类,或许需要看看这部纪录片来自我清醒一下。
2020年,人类“闭关”的这一年,我们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原来对于地球来说,小丑竟是人类自己。
为庆祝2021年世界地球日,Apple TV+推出了这部一小时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The Year Earth Changed,英国)。比起熄灯一小时的“环保行动”,花一小时把这部纪录片看完可能更加环保。
纪录片里呈现的镜头,都是人类行为给自然带来的真正肉眼可见的实在影响。沉寂的城市传来鸟鸣、鲸鱼有了新沟通方式、水豚出没于南美洲野外……当人类暂停下来,地球得以再次呼吸。
这部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印度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因疫情封锁仅仅12天之后,印度人民可以在自己家里看见喜马拉雅山,“原来喜马拉雅山一直就藏在污染背后”。
因为全球海运交通大停摆,很多濒危海洋动物迎来了几十年难遇的机会。
新西兰海域的海豚交流的距离比以往远了三倍,加拿大的虎鲸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它们的超声波捕猎。
阿拉斯加海湾的座头鲸,通常需要和载着几百万名乘客的邮轮共享这片水域。而现在噪音和客人都消失了,座头鲸们可以进行更加深入且有意义的对话,科学家们收录到很多从未听过的“鲸语”。
按理来说,雌海龟每逢两三年就会回到它们诞生的海滩产卵,但全球范围内的海龟数量一直在大量下降,部分原因是它们不愿意到越来越拥挤的海滩上去排卵。
过去十年,红海龟的成功安巢率下降到只有40%,而2020年的成功率骤增到61%,这是科学家们所见过的最高数字。
现在沙滩上没了享受日光浴的人类,海龟找回了它们的主场。“当海滩对人类关闭,这些动物可以做几百万年来它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即使有些动物看似依赖着人类生存,但如果没有人类,它们只会过得更好。
比如说最出名的日本奈良鹿,靠着每年3000万名游客的投喂,景区售卖的米糠饼干已经成为它们食物中的重要部分。
疫情暴发的时候,很多人担心奈良鹿会被饿死,虽然事实证明这又是人类的一次“自作多情”。
奈良鹿群中的“老人家”们带着一群鹿走出了寺庙,来到2.5公里之外的一片草地——这里有它们所需要的一切,曾经也是它们的一个觅食地。
科学家还发现了这种新的饮食结构让它们更健康,而且游客减少意味着塑料垃圾减少,也降低了它们误食塑料死亡的风险。
我们缺席的时间越长,动物们就变得越勇敢。
曾经被认为只在夜晚活动的金钱豹居然在大白天出现,还发展了一套新的白日捕猎方式。
纪录片中的这一段,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摄制组突然超近距离和金钱豹接触,你甚至能听到摄像大喘气的声音。
南非的公驴企鹅大概是最高兴的动物,因为它们再也不用被迫加班,甚至还能加餐。
早上出发去捕猎的公驴企鹅,常常被海滩上挤满的人类挡住回家路,所以很多企鹅只能在岸边、海上等到日落,等到人类离开它们再启程回家。而如今,它们不仅能想走就走,天色尚早的话,它们还可以再去一次海里捕食。
在过去一年,人类并没有远离大自然——反而我们的生活,正以一种深刻而惊人的方式,和大自然紧密相连。
被“打脸”的感觉当然很痛,但或许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警示: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是寻找和世上所有的动物,共享地球的方式。
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心里有数的正常人类最应该关心的事。
Copyright © 2021.自由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00743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