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重人情、讲关系。近些年来,这种人情关系似乎没那么多年轻人愿意买单了。不主动、没兴趣、别找我;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年轻人试图远离社会传统的群体生活体系,比如家庭、社会团体组织。“不轻易去麻烦别人,也希望没人来打扰我”。这样的人有时会被认为少了点儿“人情味”。
有一个叫“日常注重边界感”的豆瓣小组,8万多人在这里讨论、求助如何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以及分享边界感被打破的糟糕体验。
什么是“边界感”?为何人际关系越来越难建立?为何人与人之间的“塑料感情”变多了?本期问吧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学者刘汶蓉,一起聊聊当代社会的人际交往!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SmithPaul:“熟人社会”在我看来是一直存在的,讨厌它的年轻人很难逃离,就会出现“日常注重边界感”,这可能是一种反抗。当有人想要办事靠关系时,那些想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进步的青年就会不满,这是因为“熟人社会”冲破规则,打乱秩序。试想,如果人人都可以能力不足关系凑,那么社会上的年轻人还相信努力可以改变阶层吗?
刘汶蓉:“关系”和“熟人”在任何社会都很重要,但“关系”并不只是走后门。其实越是陌生人社会,系统越庞大,熟人介绍的作用可能更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减少层层筛选、把关的成本,以及不确定性的风险。比如,在西方社会学关于找工作的研究中,关系网络也非常有用,其重要的功能有二:一是信息沟通和告知,网络越大获得的信息源越广;二是信任背书。
信任和稳定是现代陌生社会、风险社会的稀缺资源。因此,朋友关系、亲密关系是长期经营的结果,一般靠谱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关系,靠谱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走后门、拉关系是一个负面的副效应,但应该看到不是主效应。从大概率上讲,没有能力的人、不靠谱的人很难靠关系上位。
@工藤新一鸣惊人:熟人社会越是在小县城体现得越明显,越是大城市似乎越倾向于陌生人社会,这应该也与乡土中国的性质有关。现在的中国在向城市化发展,未来是否有可能变为以陌生人社会为主?
刘汶蓉:现在的中国大城市其实总体上已经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在总体的陌生人社会中,熟人社会的关系网并不会完全消失,在具体的人际范围内依然发挥作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这是一种理论划分,为了解释和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类型,但观察现实生活可知,社会并没有那么绝对的一一对应,生活实践可能是互嵌的。
澎友@倚天拔地:当我们在讨论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讨论熟人社会能否继续给我们创造更多垄断资源。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你的熟人里有没有持有垄断资源的人?如果有,你就应该坚持熟人社会的行事准则。如果没有,你就应该转而向陌生人社会的行事准则靠拢。
当代际关系遇上边界感
@MagicWaltz:老一辈常说人情社会要靠关系、靠朋友,但现在年轻人都强调独立、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甚至会觉得家人对自己的过度关心和铺路实则是情感绑架和控制欲的体现。如此常常出现家庭代际间的矛盾,请问老师对此怎么看?
刘汶蓉:父母子女都没错,是社会的不同侧面,也是不同生命周期的人的不同感悟。父母应该鼓励和赞同青年人独立和自己闯,认识到这是孩子自信和充满热血的好品质,如何让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提醒需要有技巧,不能强压;另一方面,子女也要注意沟通技巧,即使不同意父母,也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
澎友@闪电特慢:现代年轻人注重精神独立、自我觉醒,注重能力建设。可以合作,但不要让关系绑架。这是一个向前的时代,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结婚?人生有什么意义?人情关系带来的效应会腐蚀这种思考力,所以年轻人会选择自己去拼搏奋斗,而且现代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今天的发展!
@纸袋玫瑰:包括邻国日本在内会,有很多父母给孩子代理相亲。我们的婚姻为啥总是逃不过父母的干涉?
刘汶蓉:父母担心自己离开世界之后,自己的孩子孤零零地在世界上——这是我调查很多父母表达的最普遍的心态。
东亚社会普遍以家庭网络作为个人支持网络,如果没有家庭就大概率上意味着没有稳固的支持系统,政府的福利支持并不能完全替代亲密照料和支持。日本的无缘死几乎都是年轻的时候没有组建婚姻家庭的老人。如果你自己积极寻求伴侣,父母也许就不会那么积极了。
摆脱父母干预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让父母看到自己有意愿也有能力解决婚姻大事。在中国目前的境况下,子女和父母最好是协商,让父母也意识到子女最终决定的重要性。好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不好的婚姻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山有木兮卿无意:究竟该不该选择竞争残酷的城市,让自己快速成长?还是和父母呆在一起,一直被庇佑?
刘汶蓉:逃离家乡外出奋斗的人大概率上会更成熟一些,因为缺乏直接庇护,需要承受压力更多元、处理更复杂的关系,面临的抉择困境也更多,就更能知道生活的复杂性,也更容易理解人的困境。如果走出来了,能积极地看待这些困难,人生境界和思想都会攀升到更高层次。
年轻的时候担心别人说自己世故圆滑,更愿意保持纯真,但其实没有经历风雨的纯真价值并不高,因为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无知。只有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才可贵。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和父母都会变塑料,更何况是和形形色色的各种陌生人呢?奇怪的是,为何我们能对不熟的人好言好语,却把坏脾气都留给父母或者最亲的人?
刘汶蓉:因为和陌生人交往短暂,没有“积怨”和刻板印象,而且对方也不会和你未来的利益捆绑,所以心态更轻松。但事实上,对待家人的语气和态度才是更困难的修炼,与亲近的人的关系也更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澎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其实很多父母也是这样,对外人客客气气的,对自己子女却苛刻严厉。还有一旦跟那些陌生人熟了,也会变得没那么客气了,这就叫杀熟。
现代人的交友之路
@澎湃网友NVRvuy:我个人感觉现在的人际交往比前几年少了。现在交朋友是有目标的,以前交朋友是没目标的,为什么有目标比没目标效果还差呢?
刘汶蓉:有目标的交朋友,是指为了完成工作目标,达成某种现实利益目标,这种交往依靠的是目标联结,目标达成后联结纽带也就消失,感受不到真实的人际联结。而没目标的交朋友,背后其实是依靠某种兴趣爱好,甚至外形气质的吸引,依靠的是这种情绪和人的特质的吸引,更贴近人的本性,也更能体验到人际交往的身心愉悦,人际联结更强烈。
澎友@澎湃网友um2ue2:被你带着目的交往的对方,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工具。谁愿意成为他者带有功利目的的工具?
@shy091111:什么时候进一步发展,才能将普通朋友发展为好朋友呢?
刘汶蓉:好朋友是需要时间和经历事件考验的,也可以通过交心看看是不是一路人,有同样的价值观。好朋友是在困难和面临抉择时候的支持和帮助。如果着急就多一起吃喝玩乐,但这可能就只是日常普通朋友。
@澎湃网友2yQfEz:一个人对周边人漠不关心,没什么兴趣,导致这个人开始脱离环境,这种情况应当如何处理?
刘汶蓉:这种情况其实是这个人没有感受到有人真正关心和爱ta,自己缺乏被爱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要注意,没有人关心和爱你并非事实,只是你的感受如此。这种感受可能开源于你本身是一个高需求的人,很难得到满足和安全感。因此,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去创造和发现自己被爱的痕迹,提升自信心,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躲起来只会更糟糕。
Copyright © 2021.自由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00743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