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社会现实: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在过着“低配人生” (转载)

  • 2021-05-04 10:55
  • by 刘管家
  • 2168
  • 0
  • 0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城际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在中国,这种表现尤其明显。媒体和人们往往以“X线城市”来划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发展潜能。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进行打拼,这样的城市发展前景比较好,但是竞争压力也异常激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物质需求恰恰是个体在生活当中所面对的最基本需求。最为终极的、也最难以达成的需求恰恰是个体在精神层面以及内心情感层面上,对于自己的满足。

放眼那些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年轻人,他们也是十分优秀的。

首先,在学历上,既然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那么其毕业院校往往也是比较出众的。

来自现实生活的“毒打”

然而现在的时代早就不同于之前了,一个好的毕业院校和一份文凭远不能保证一个顺利的职业生涯。相反,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生活还有很多问题要去解决。

因为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还是比较稚嫩的,并且在学校当中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关于自己专业的,相对而言比较专门,有的专业甚至比较冷门。

很多学生会天真地认为,社会上总是存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然而,往往当他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才会发现,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当中可能“一文不值”,在应聘时,对方甚至根本不关心这些。除此之外,就连生活本身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们往往都还没有经济独立,所以生活在校园当中往往生活成本都比较低,衣食住行都有学校专门的单位可以供其选择。

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他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花销的。

每天只要一起床,往往就是“黄金万两”。

很多之前在校园当中都难以想象得到的开销会在毕业之后纷至沓来:最基础的房租、饮食与衣装、水电费与交通费……种种突如其来的开销会让他们感到难以招架。

再加上此时的工资往往不足,所以经济上往往十分窘迫。

这些生活当中的困难都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几乎所有人都很少会经历这种难以预料以及手足无措。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读书”以及“文化”始终是人们赖以追求的一种目标,从古至今,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学识的人总是令许多人尊重的,很多家庭也认为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知识才是最应该去做的。

甚至很多人古代文人一生都在追求这些。

这种传统也延续到了今天。但是在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想要拥有更高的学识,往往只能以学历和毕业院校来衡量了,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一种“变味”,但是这种转变也不无道理。

但是仅仅是一纸文凭,其实并不能帮助你在社会当中取得什么过人的荣誉,这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生活与工作最终还是要考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快速适应和成长的能力、抗压以及发挥自己长处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难以从学历上直接体现出来的。

洪流之中的不懈坚守

在数十年之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不像今天这么高,所以在当时能够上大学的“大学生”几乎都是人中龙凤,因为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增长,高等教育水平也随之增长了。

很多高校都在过去的日子当中发展壮大,人们发现,想要上大学似乎不再像之前那样困难了,于是“大学生”这一称谓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敬意,而只是表明身份的一种称呼罢了。

甚至在竞争大幅增长的今天,一些大城市当中,身为名牌大学生的你会发现,自己在求职时并无任何优势地位可言。

这种情况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社会的发展就像是滚滚向前的洪流,在这种洪流之中的坚守并不能以简单的对错去评判,也许他们只是有些不切实际罢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